跳到主要內容區

100年度優良教師

獎項
教師簡介
得獎感言
教學獎

醫學院 江東和老師

 

感謝長庚大學給我這個機會得到優良教師獎,也要謝謝多年來長庚醫院的大力支持和學校的肯定及鼓勵。作為一個臨床醫師,需要學習如何與病人與其家屬溝通,解釋癌症的診斷、治療過程和疾病的可能後果。學習這些經驗對年輕醫師的成長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喜歡指導學生過程中的互動。我的感受是在指導學生活動過程中以實際行動去感染學生,為學生樹立榜樣,從而促使學生自主參與學習,主動探究知識。得獎固然是努力的肯定,但同時也是另一個階段挑戰的開始,希望未來能為醫學教育奉獻更多心力。

醫學院 黃泓淵老師

 

特別感謝醫學系給我這個機會得到優良教師獎。繁忙的臨床醫務與研究工作以外,一直認為當老師教學是一件很幸福開心的事,用心教學是盡本分而已,能夠得到優良教師獎是幸運,也是鼓勵,更是一種鞭策,督促我必須更精進於教學多元化技能之提升。

我更要感謝我所教過的同學們,這一些優秀的同學如同我的病人,其實都是我的老師,在無以計數的教學、授課、對談與見實習時光中,各式各樣的提問與回饋,常令人感到意外及驚喜,讓我成長,我的成就感也是來自於他們,對他們我充滿感激,讓我有機會為醫學教育繼續奉獻。

醫學院 李炫昇老師

 

非常榮幸可以得到校院各級評審委員的青睞,而獲頒此獎項。首先,無可免俗地,必須要感謝所有支持、協助我教學工作的人-前任及現任主任、系上所有老師、職員及歷任研究生助教;還有所有我以前治療過的患者及敎過的學生,感謝他們磨練我的臨床技術和教學技巧,使我更精進。而尤其要特別致謝的,是合作成立跨學院系之「健康老化與照護學程」的各系和小組委員,包含:職治系、護理系、呼治系、醫管系、工設系等,沒有各位的鼎力協助,學程及新的課程便無法順利運作,所以這應該是個團體獎。

在這研究型的大學從事教學工作十幾年,能獲得這個獎項,也算是對我們這些用心從事於這個職位本質的工作,而置個人升等於度外的臨床科系老師一個小小的肯定和鼓勵。我個人一直以來覺得教學的過程雖辛苦,但卻是充滿樂趣,每一年,看著一群群學生,從懵懂無知,經過我們一步步的教導,逐漸充滿專業知識,且將來可以用這些知識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種成就感與快樂,是無法言喻的。猶記得初任教職的前幾年,每每與學生奮戰到每堂課的最後一分鐘,甚至加課,而彼此都不覺辛苦,同學還在學期的最後一堂課全班鼓掌致意。曾幾何時,進修回國重執教鞭後,感受到課堂的氛圍在改變,且越來越明顯。

面對新一代的這批學生,我個人感到在教學上似乎還需要有一些學習與調適。在急功近利的習慣下,非國考必修科目以外的課似乎不能敎得太認真,彼此輕鬆愉快似乎是首要原則。然而時代在變,但有些基本的價值和態度是應該不變的,尤其是在這需求嚴謹的醫療業。個人對此的矛盾與掙扎仍不時出現。不過,也要非常謝謝各位評審委員們,因為他們並非完全以學生們的教學意見調查分數為教學獎的評審依據。面對這個世代的學生,確實要有很強的信念來支持,我們才能不減當初教學的熱誠。再次感謝這個獎項的肯定。

不久前,在會議上遇到一位現在是技職學校教師的十多年前的學生,她特別過來告訴我說,我以前敎給他們的「神經科物理治療學」非常詳細且實用,讓她在後來的臨床治療病人和現在的教學工作都非常受用。我想大部分的老師應該都跟我一樣,這種回饋的成就感,非得獎或升等可比擬,是支持我們在這種體制和環境下持續努力的原動力,我也會因為這樣的鼓勵,繼續堅守這個崗位。

醫學院 林俊彥老師

首先感謝醫學系給我這個機會得到優良教師獎。其實,與其說這個獎是頒給我,倒不如說是頒給所有的參與醫學研究事物的老師來的恰當。當初,在黃燦龍前主任及方基存主任的指定下,負責有關學生醫學研究事物的事宜;原先還有點疑惑,醫學生已經這麼忙碌,還要讓他們做研究,這可能嗎?但是,看到黃前主任打下的深厚基礎,看到已有這麼多學生在學生研究上不斷獲獎,這才慢慢瞭解到,這原來是可以做到的事;不但如此,我也才慢慢體會到,讓學生有機會參與研究,實際上是另一種重要的教育訓練方式。這可以打破原先學生們習慣的填鴨式教育法,以一種學習如何獨立解決問題的研究精神,補足台灣教育所缺乏的獨立思考的訓練。

近幾年來,TMAC的強力指導下,台灣的醫學教育已經有脫胎換骨的傾向,但這種傾向著重於一個完善的醫師職業訓練。但大學教育不止於此;大學教育除了要達到一個完善的職業訓練外;還必須教育學生如何增進獨立思考能力,如何主動學習,如何瞭解整個社會文化以應付未來社會的要求,做個未來稱職的社會公民。有鑒於此,在方主任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延續黃前主任建立的深厚基礎,持續以鼓勵醫學生從事醫學研究,來提供醫學生另一種智識的訓練;內容也不僅限於生物醫學,更擴展到資訊科學,醫學人文等領域;在大家的努力下,參與的學生持續增加,學生得獎也變成常態。我們已經可以自傲的說,醫學生的醫學研究逐漸變成長庚醫學系的特色之一。這一切都歸功於所有參與的老師和兩位系主任。在此,僅借文章之一隅,感謝所有參與的人。

醫學院 施信如老師

 

我很感謝學生們上課時熱切的眼神,讓我感受到傳遞知識的喜樂。

醫學院 周成功老師

 

從「傳道、授業、解惑」的自我期許,到如何讓學生學到及育成應有的素養是一個挑戰,也是一趟歡欣的人生歷程。

醫學院 陳明岐老師

得知獲選為2011年"教學獎"優良教師,我感到非常開心,也很感謝校方跟評審們的肯定。

回想起13年前第一學期首次站在講台上授課的情形。當時我以為自己努力的傳輸專業知識給學生,一定會得到掌聲。結果就在期中考後,看到學生的學習成果,我才徹徹底底的被打敗!我以我的想法來教書,沒有設身處地考慮學生的能力,結果,我得到學生「教學認真」的肯定,但學生卻對「生物統計學」心生畏懼。承認自己的失敗,並與學生好好溝通後,我逐漸調整自己的教學,並確定學生聽懂了以後才繼續進度。這個寶貴的經驗常常提醒我「讓學生聽懂,他們就會帶著走」,這不就是「教學相長」的意義嗎?

這幾年,我負責的課程有醫學系及生技系的生物統計學、生技系的生物技術與統計模式、生醫所及顱研所的高級生物統計學。對大學部的學生,我採用固定教科書,而對研究所學生則使用自己編寫的講義。所有的課程,我都以「如何提高學生對統計學的興趣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為目標。所以,以實際案例來介紹統計方法,以邏輯思考的角度來介紹統計理論,希望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授「變異數」時,我會告訴學生這個統計量在股市或共同基金上的應用;在談論「機率」時,便舉天氣預報的下雨機率來說明定義;在教授「樣本數」的估計時,就以各樣民意調查與臨床實驗設計作例子。如此深入淺出的方式,再加上自己的研究經驗融入教學內容,使得統計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同時,我也會在每次上新內容前,先複習上週教的內容再告訴學生新舊內容之間的關聯性。如此反覆的提醒,再加上常常詢問學生上課是否覺得困難,所以,這樣被動的溫習使學生更有意願認真上課,因為他們知道老師非常關心他們的學習,在這樣的互動過程裡,師生都獲利。

這是我在過去教書的一點心得。我很感謝長庚大學提供我教學舞台,讓我可以將所學、經驗傳承給更多學生。

醫學院 徐淑媛老師

 

解剖學科的課程對醫學院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然而,卻是門有許多名詞需要背誦且枯燥乏味的課程。在這麼長的教學經驗當中,我深深體會到何謂「教學相長」。每年,我從期末學生的問卷中去找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從每次跟學生的互動中,瞭解學生最能接受的學習方式;也從每次參與的教學研討會中,聽取別人的經驗。我們不能把所有知識不經整理,一口氣的丟給學生。現在,我學會選取重點,讓孩子有基本的概念之後,他們便能駕輕就熟的知道如何尋找更深的學問。

另外,我深刻的體驗到,做為一個老師,絕對不能放棄學生。唸解剖對許多孩子而言是很大的挑戰,它不僅需要背誦,還要將它從課本上的平面圖片轉移到立體的人體結構中;不僅是用腦袋記住就好,還必須親手把它找出來。這些,都強烈的考驗著孩子。有的孩子適應的很好,但有的孩子必須花上很多時間,或是需要老師們較多的提醒與幫助。以前我認為解答孩子對課業上的困惑,就算盡到做老師的責任,但慢慢的我發現,孩子有時除了需要課業上的幫助之外,還需要老師多一點點的鼓勵及支持。一位資深的國中校長說過:「我們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別人教,我們自已就盡力教好別人的孩子。」因此,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是幫助我改進教學的一大動力。

感謝所有我曾教過的孩子,因為有他們,讓我覺得自己做了一些有用的事;也讓我覺得自己因為他們而年輕不少。感謝解剖學科所有同仁對我的鼓勵與支持,因為有他們,我才能一路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來。最後,期許自己要更加進步,成為真正的「良師」。

工學院 呂幸江老師

 

我從未想到會從事教職,更未想到從事教育工作會帶給我這麼多回饋與收穫!

十五年前自加州矽谷舉家遷台後,投了履歷表到長庚大學,從過去的高科技產業進入學術界的確需要不少適應,不論在文化上(US vs. Taiwan)與研究能量上(industry vs. academia)。漸漸地,我發現在課堂與研究室中教給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兩件事:做人處事的道理和紮實的科學訓練。雖說我們在課堂中是以知識傳遞者的角色為主,但在日常進退裏盡是展現人際互動的本質;而後者在研究生的生涯中更形重要。在這進入工作職場的最後兩年時間中,學生要學習獨立積極正向的態度,才能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脫穎而出。

轉眼之間,教過的同學們畢業、就業、結婚、生子,每人都有他們自己的一片天,真替他們感到高興。更欣慰的是不時寄來的卡片、載滿旅遊相片的CD、介紹男女朋友的滿臉幸福、結婚前不忘叮嚀要去喝喜酒的電話、工作遇到的困惑與成就… 都使我感到窩心,能在他們離開學校之後維持亦師亦友的情誼,並希望我提供的經驗與想法與他們分享,這無形中展現的重視與信賴,是我持續工作十多年來最大的驅動力。

能獲得這個獎,我要感謝長庚大學師生與長官的肯定與支持。未來仍是一步一腳印,帶領每個學生,使他們的潛力得以發揮,幫助他們學習與成長。然後我可以很自豪地向別人推薦:這是我的學生,他(她)可以勝任!

工學院 李春良老師

 

非常榮幸能獲得2011年優良教師教學獎,在得知獲得資工系推薦的時候,對於此獎項並未抱著太大的期望,畢竟自己於教學工作仍有許多有待學習的地方。能獲頒此獎項,必須感謝校院各級評審委員的青睞,此獎不僅是對個人多年教學工作的肯定,也將成為驅使我繼續努力的動力。

教學是十分有趣且具挑戰性的工作,教授不同性質的課程、面對不同的學生讓我學習到如何讓學生能更有效學習課本的知識,並且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雖然準備教材與構思教學方法花費許多時間,但看到學生能透過課程有所成長,帶給我極大快樂與成就感,同時也從中學到許多過去不曾細心思考的知識。

最後,特別感謝資工系同仁不吝於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讓我減少自行摸索與嘗試教學方法必須花費的時間,同時也感謝系辦同仁與課程助教於教學上提供的協助。期許自己未來在教學上能持續精進,為教育學生貢獻一己微薄之力。

管理學院 林俊逸老師

 

感謝管理學院與學校各級評審委員對於資管系老師在教學努力上的肯定。資管系的課程,大多是以技術或數理導向的課程為主,而這些課程的內容,對學生來說,基本上就是比較艱澀難懂的,對授課教師來說,則是必須要從多方面花苦心,方能夠獲得較佳教學效果的課程。教學的用心與努力,能夠獲得學生與學校雙方面的肯定,讓我在教學上,獲得不小的鼓舞。

把不懂的人教會教懂,在這個過程,本來就會得到莫大的快樂與成就感。如今還可因此得獎,真是要感謝上天,讓我有機會從事教職工作。同時我也要感謝系上老師平時不吝惜傳授各種教學經驗,感謝系上秘書與技士對於教學各種事項的協助,使系上擁有一個優良的教學環境。最後要感謝學校今年把這個獎項頒給資管系的老師,對於資管系老師在教學上的肯定。

通識中心 王光正老師

 

通識教育的角色與份量在各大學或有不同,但「博雅通達」與「理論與實踐並重」大概是目前通識教育一致性的目標。通識教育的目標或許不難釐清,但如何實踐於講堂之中,則待通識教師的摸索與努力。我在學校教授經濟學通識課程,面對的學生主要為醫、工學院學生。自進入通識中心以來,「通識教師在學生面前的形象到底該如何?如何將經濟學有份量而帶趣味地帶給同學?」,常常是縈繞我腦際的問題。這些問題或許沒有確定或一致的答案,以下我僅將自己的一點點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認真的老師最美。教學的精彩與否常常與口才或表達能力有關,但態度認真的老師即使口才不好, 也能得到學生的肯定與讚美。
二、分數與評鑑滿意度不一定有關。或許由於歷史的因素,學生上通識課總是期望得高分或all pass。我在每學期的第一堂課中,一定將此堂課的要求定的非常客觀完整與清楚,並確實執行(高分不吝給予,低分也不妥協)。這5年來,我每年教授約600至700名學生,平均年淘汰率在7%-10%間,但整體學生滿意度排名皆在85%等級(年平均)以上。
三、完整集中比分散趕進度好。無論在專業系所或在通識中心,每個老師大概都會碰到時間不夠,教不完的窘境。我採取的策略是:與其教不完趕進度,還不如教的章節少一點,但內容深入並有完整體系。
四、好的實例運用有振奮學生信心與啟迪學生思考的功用。知識的建立本在解釋、解決問題或預測現象。如果理論思考或知識原則無法連結應用,常會讓學生有「出於民間,死於廟堂」的感受。我採取的策略是課堂中的理論教授部分每學期不變,但以當下的經濟問題作實例每學期變換。

得到此獎,我感謝校內各級評審教授給我的肯定,我也相信還有許多認真的老師默默地在耕耘。我還要感謝的是那些修過我課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中渴望知識的雙眼,這些年一直鼓舞著我前進。我開的課皆為通識選修課,學生們來去如風,我常沒有機會向他們道出心中的感受,在此一併致謝。

研究獎

醫學院 魏福全老師

 

身為重建外科醫師,自認在領域上力爭上游,追求卓越並能善用研究資源,發揮組織能力,創新發明多種顯微重建手術學理、術式以及成立獨一無二的團隊治療模式,並應用於臨床,造福世界上無數外傷及癌症可外科切除病患,實質達成轉譯研究的精髓,為此感到職業上的滿足。而能於 2006 及 2007 年分別為美國重建整形外科學會及德國手外科學會選為「重建外科史 400 年來 20 位重大創新發明者」及「百位重要手外科醫師」,受到國際同儕的肯定更是感到驕傲。這次得獎不只代表著國內的肯定,也代表著學界不再拘泥於過去只重視少數領域,才是真正研究的見解,為此我要特別感謝評審委員,讓我有更大的勇氣與信心去追求我學術的夢,我也要藉此機會為非主流研究領域的學者們打氣加油,只要肯努力並繼續努力,我們終有一天會被看見的。最後我要感謝長庚醫院及本校長官們的愛護、支持,以及整形外科同事們的一路相隨、同甘共苦,我的被肯定也代表著他們的努力與成就被肯定。

醫學院 張玉生老師

 

很高興也很榮幸再次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過去二十多年一直都以鼻咽癌及其相關之Epstein-Barr病毒為研究主題,最近幾年則加重適用於診斷及治療之生物標記研發工作。由於人類基因體己成功解碼,轉譯醫學及個人化醫療成為未來研究之大趨勢,加上長庚大學整體研究基礎及各種High-throughput研究平台己成熟發展,使我們可以較宏觀地探討研究主題,也因此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發現,進而獲得更豐富的研究成果。感謝多年來我們實驗室許多同仁努力所奠定之基礎,以及長庚大學及醫院研究夥伴無私的切磋、協助。近年來,更有幸參與「國際生物標記聯盟」合作計劃,與國際研究團隊接軌,擴充我們實驗室研究的廣度及深度。在此特地感謝長庚大學提供一個優質的研究環境,長庚醫院、國科會、以及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建立之長庚大學分子醫學中心核心設施的支援。更希望與所有同仁、同好共勉,相信您將是下一位得獎人。

醫學院 賴瓊慧老師

 

能連續2007、2010年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我首先要把這份殊榮與婦癌團隊的夥伴們共享。有他們多年來的一起努力,跨領域的合作,彼此相互交流切磋,奠定良好的臨床研究基礎,繼而發展基礎研究,才能有目前的成果。這都要感謝醫院的大力支持和學校的肯定與鼓勵。2007年我們成立「婦癌研究中心」。2009年我們成立「北院區臨床試驗中心」得到衛生署2010-2013年的「卓越臨床試驗與研究中心」補助。我們要落實並提昇臺灣的臨床試驗與轉譯研究,結合學界和臨床,並創造大學醫院擔任臨床試驗發起人(sponsor),可以透過國際產學合作新模式一起進一步開發自行研發成果或國內及國際較小資本生技業者具潛力產品,合作共享智慧財產權。生醫科技是台灣邁入二十一世紀的核心競爭力,我們要首開風氣之先,扮演醫界火車頭、領先創造醫療服務結合生醫轉譯研究的新猷。

醫學院 邱政洵老師

 

我的臨床醫學研究是在完成小兒科及感染症專科訓練之後開始,進入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接受歐炯雄教授指導以非傷寒沙門氏菌毒性質體作為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畢業後於1997~1999年到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進行博士後研究,在David Speert 教授指導之下以Burkholderia cepacia及Pseudomonas aeruginosa為題材,學習並研究細菌致病機制(Bacterial pathogenesis)。在博士後研究期間受Michael Smith 教授(Nobel laureate, Chemistry 1995)啟發,感受到90年代基因體學(genomics)的興起,開始接觸並學習基因體學相關知識與技能,尤其是基因體定序及分析方法。回國後回到臨床的崗位,這幾年建立長庚醫院「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同時間建立長庚DNA定序核心實驗室協助全院基因相關研究之進行。身為一位臨床醫師,也是生命科學研究者,我的研究都是從臨床出發,探討感染症的流行病學及致病機制,最終目標還是希望能把研究成果轉譯為臨床運用,以造福的病人。很榮幸得到今年的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及長庚大學優良教師研究獎,我要感謝我的老師,已故長庚大學歐炯雄教授的指導與啟發。其次,感謝我們的研究團隊,包括許多醫師、助理、研究生及博士後研究員,當然還有許多跟我一起合作的學校老師,這是多年來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醫學院 葉昭廷老師

 

非常感謝醫院、醫學院長官們的推薦與幫助,以及各級評審委員的青睞,讓我有機會得到這個優良教師研究奬。也衷心感謝胃腸肝膽科同仁們,在臨床研究上的支持,使個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下,得以有餘力進行研究。以一個醫師的身份來從事研究,其中心思想就是要「發掘並設法解決目前醫學上尚無法解決的問題」。以期對病患有所幫助。在長庚體系從事研究工作的有利之處,即為我們擁有全國最大的醫療系統,因而享有龐大的醫學資源,進而可以穫得較完整的臨床觀察資料。也因此可以避免在基礎醫學研究方向上誤入岐途。B型肝炎研究,在台灣投入了相當多的精英人力,在國際上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隨著各種疫苗與治療藥物的發明,這個所謂的「國病」已經漸受控制。然而,無可避免的,各種疫苗逃避突變種及抗藥突種之B型肝炎病毒也相繼產生。如何去偵測並避免這些突變病毒的產生,以及對這些突種病毒後續的治療方式,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其次,在肝臟研究上另一個未解的問題就是肝癌的發生及其治療方法。目前,在中晚期肝癌的治療上,尚無令人滿意的治療方式。在院方的支持下,我們在1997年成立了「肝臟研究中心」。希望在這些問題上,可以整合醫院及醫學院研究學者與資源共同努力,以期提供新的解決辦法,對人類有些許貢獻。

醫學院 余兆松老師

 

很高興也很榮幸獲頒本校100年度醫學院「優良教師研究獎」。和許多老師/研究人員一樣,剛進到長庚大學任教做研究時,純粹以個人興趣為研究題材,數年過去雖有些許心得,但總覺力有未逮,無法深入。直到八年前本校開始積極籌設各種較先進之核心設施,因為籌設蛋白質體學核心實驗室,有機會與多位本校及醫院研究夥伴共同為了一致目標—找尋癌症生物標記—而努力,著手引進新穎的高通量蛋白質定性與定量分析技術平台,因而有幸親自體會見證這些新穎分析技術如何對推動基礎醫學研究產生重大影響的過程。此次獲頒這個獎項,應是對支持及參與籌設建立蛋白質體學核心實驗室所有同仁多年投入持續努力的肯定。在此非常感謝本校提供優質的研究環境,長庚醫院、國科會、以及教育部「五年五百億邁向頂尖大學」計劃支持。最後,衷心的告訴您,解決您的蛋白質相關問題,質譜分析技術真的很好用也很管用,不信您試試看就知道了。

工學院 賴朝松老師

 

在此,要感謝長庚大學對於研究環境的建立以及工學院給予教師研究資源的協助。能在工學院許多傑出研究的教師群中被肯定,除了有些幸運之外,心中滿是感恩。四年前獲獎時,我曾經有個心願,期望能將半導體技術與生物感測的應用結合,雖然不能說已經達到目標,但是在高介電絕緣感測薄膜與創新生物感測平台的建立,已經有些許的成果。研究過程中雖有失敗,但『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卻陪伴我度過其中的 “酸甜苦辣”。這幾年我們在生物感測的材料與元件結構的創新設計投入相當的人力,因為在工學院的半導體實驗室裏,有一群苦幹實幹的『電子生物感測』尖兵,不僅研究盡心竭力,也在生活中彼此照顧,就像個大家庭一樣。這幾年我們積極投入國際研究交流,包含美國加州大學、日本東北大學、法國Grenoble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以及波蘭國家科學院等,與這些國際知名生物感測研究群交流,不僅擴大研究的視野,也能提供在研究上不同的思維。期許未來幾年能將生物感測的研究,進一步推向醫院臨床的應用,以回饋長庚大學及工學院多年的栽培與照顧。

管理學院 張錦特老師

 

感謝學校提供一個優良的環境, 讓我們能安心的從事研究、教學工作。研究工作是持續性的工作,就像吃飯一樣每天都要吃,把研究工作當生活中的一部分。不間斷的進行,慢慢的累積研究能量,日子久了你在那個領域就會有一定的成果。我以為只要努力就算成功了,最後的結果交給上帝做決定了。在研究的心態上自己永遠都是一位初學者,要常抱好奇的心與求真的熱情,這樣在研究的生涯上就容易快樂而且多彩多姿。這次僥倖的獲得本校的研究獎,以後還有許多需要再學習的地方, 還望大家繼續的指導與照顧。

通識中心 李仁盛老師

 

很榮幸能再次獲得優良教師研究獎,謝謝大家的肯定、鼓勵與支持。身為通識中心的老師教學負擔很重,每週授課時數平均達10小時以上。隨著學校的成長,朝研究型大學發展。通識中心老師的研究,自然也要能跟上腳步。在沒有研究生的通識中心,如何做點研究,只有做好實驗規劃、善用時間及堅強毅力。通識中心老師的研究,往往得靠自己完成。如沒有堅強的毅力,時間很容易過去,當然別想有成果。感謝學校提供CGURP計畫,協助通識中心老師能在研究路上持續精進。願與通識中心所有老師分享得獎的喜悅,並共同砥礪。
輔導獎

醫學院 陳怡原老師

 

非常感謝醫學系的提名及校方的鼓勵,面對在座各位資深導師及輔導老師,實感汗顏。我自2005年起擔任醫學系3、4年級導師,期間遇到幾次具挑戰性的案例,也多虧我的導師夥伴、醫學系輔導老師、醫學系及諮輔組的種種支援,難題一一解決。從這些經驗我也深深體會,一個完整的輔導工作,絕不是一位導師可以完成的,也因此我更感謝學校在各層面對導師的協助,讓我們的工作更容易完成。過去幾年的經驗讓我明白,良好導生關係是輔導工作的第一步,而以下五點是在輔導過程裡對我幫助最多的幾件事:

第一,熟知我的導生。我一般先由學生自傳及前任導師對該生的認識,來對學生的家庭背景、學習態度、社交愛好等,先有初步的了解,再經由約談來進一步認識學生,這個動作的主要目的是預知學生日後可能遇到的困難。

第二,建立一互信的師生關係。身為師長,有一定的規勸責任,但我對執行此職責,非常小心,絕不讓規勸變成責難或權威。因此,我花很多的時間聆聽,在聆聽的過程中,我嚐試了解學生的動機及看法,也由此讓學生有機會以不同立場來審視每一個狀況。

第三,分析但不批判。延續上述,面對每一衝突或失當行為,我多以分析的方式讓學生看到不同立場可能帶來的不同作法或看法,但我盡可能不評論是非,只積極嚐試讓學生看到每一舉動可能造成的後果,讓孩子們有機會做自我修正。我相信能面對自身的錯誤並改正,遠比老師們的諫言,來得更長遠、更有成效。

第四,鍥而不捨,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信賴的後盾、永遠的鼓勵來源。尤其是對情緒不穩定、想要遠離人群的學生,我會不斷嚐試接觸,多給予關心,也多利用同學、家長等管道儘量打破學生的冷漠。在幾次經驗裡,我都發現我的堅持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而在接觸學生這一塊,我發現簡訊是這個世代學生最能接受的方式。

最後,多多利用導師間的溝通系統。我的導師夥伴們曾不只一次因授課或其他場合發現我的導生有異樣,也因此我才能有機會在第一時間處理問題,進而省去許多不必要的遺憾。為此,我由衷感謝我所有導師夥伴們。

醫學院 馬蘊華老師

 

多年來擔任中醫系大四導師,在雙導師制度及中醫系輔導團隊的支援下與中醫系孩子們一同成長。藉由小組聚會幫助同學們增進其對自己及同儕的了解、解決課業學習的困擾,舒緩人際關係上的緊張;藉由不同的分享主題幫助年輕人了解生命的真理、發掘自己的潛能、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藉由開放的辦公室策略提供即時的協助、暢通各方溝通的管道。期望在每位中醫系同學的成長過程中產生正面的影響力,使每一個獨特的個體在社會上都能發揮所長。Dr. Litchfield 認為諮商輔導是一種與人互動的方法,目的是提供人機會去探討澄清及解決生命的問題,俾能活得更滿足豐盛。願與所有導師們互勉!

工學院 王哲麒老師

 

我擔任電子系導師僅短短幾年,從不大知道擔任導師要作哪些事情,到一個一個學生個案的輔導,能獲得本年度的優良教師輔導獎,實在給我非常大的信心與鼓勵,也讓我對學生輔導的工作更加地有熱情。

我一開始是擔任電子系二年甲班的導師,跟學生的隔閡本來很大,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要怎麼改善這個情形,我發現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跟班上幹部保持密切的聯繫,二方面常開班會與宿舍訪視,多多製造和學生聊天的機會,很快地就能和他們打成一片。擔任導師這幾年來,我覺得指導學生完成教室清潔是很重要的事,學生一開始選擇以輪流打掃的方式,偶而打掃的不錯,有時也會倒數,去年班上經過討論之後,決定以一個團隊來負責打掃,後來該學期很榮幸地獲得全校第三名,也獲得下學期免打掃的獎勵。而學生個案的輔導也是擔任導師很重要的工作,尤其是班上發生突發事件的時候,我會即刻聯絡學生進行輔導或尋求諮輔組老師的協助。

最後感謝電子系賴主任的推薦,還有工學院其他老師的承讓,以及學務處在學生輔導事務上的協助,再加上評審委員們的肯定,才能獲得此份殊榮。過去幾年和系上馮武雄老師共同擔任導師,馮老師對於擔任導師工作十分有經驗,常會提醒我一些重點及注意事項,因此這個獎項要與他一起分享。

管理學院 王光正老師

 

首先感謝醫管系與管理學院的同仁肯定我這「外邦之人」。我擔任醫管系導師六年,每年都擔任大一導師。能有這樣的緣分在這個崗位上,應該是我剛來本校的前兩年,研究室借於醫管系,有緣認識醫管系的同仁所致。醫管系的同仁可能不知道,我剛接這工作的前兩年,內心其實有相當的壓力,因為醫管系大一免修我的通識「經濟學概論」,我並沒有課程管道與導生連結。

為做好導師工作,我採取幾個方法:第一、我努力在每個場合盡量記住學生的名字、外號、嗜好與個性,因為認識學生是做好此工作的基礎。第二、學習學生的歌曲、用學生的語言與上學生的網站。第三、每年盡量辦一次兩天一夜的校外「師生心聯繫」活動。我一直相信,信任起於共同的記憶。校外活動除了可抒解學生身心外,它也給我機會在舒坦的環境中,傾聽學生的心事。

做好導師工作,起於責任,但卻給我意外的收穫。在繁重的研究工作之餘,我常自問「我能給社會什麼貢獻?」,導師工作讓我感受到,如果我們可以在一個年輕人需要幫助或關懷時幫助他,如果我們可以將好的價值觀體現出來,或是如果我們可以感動學生,這可能就是我們在鑽研與傳授知識外,對社會最好的負荷。其次,導師工作也點亮了我的生活。我進入教師工作已超過十年,隨著時間流逝,我的生命已不再青春奔放。但透過學習學生的歌曲、上他們的網站與體會他們的生活,我的周遭不知不覺地年輕了起來,這些都是我在接受這份工作前意想不到的。

我再次感謝校內各級評審教授給我的肯定,我也相信還有許多認真的導師有待發覺與肯定。我還要感謝我的導生們,他們不知道在不知不覺中精彩了我的生活。

優良社團輔導教師 蔡佳玲老師

今年很榮幸獲得優良社團輔導獎,首先感謝學校給予這份榮譽,也要感謝這六年來與我密切配合的護理系系學會歷屆幹部們,特別感謝他們的辛苦付出,才能讓這一切如此圓滿順利。擔任護理系系學會輔導老師至今已滿六年,有許多機會能夠參與各項課外活動,與學生也有更多相處談心的機會,一切回憶點滴在心頭,看似付出不少但實際上收穫最多的反而是自己。為了更貼近與關懷學生的心,透過成立護理系系學會臉書社團來促進與系學會成員間的溝通交流與輔導。近年開始持續推動系學會改革和努力經營輔導下,護理系系學會在校內外獲獎成果豐碩可觀外,今年更代表本校參加在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及全校性學生自治組織評鑑,榮獲 100 年大學校院組自治性、綜合性社團績優獎,邁向公共類社團發展的重要里程碑,護理系系學會未來將秉持這份肯定與榮耀繼續精進,更期許護理系系學會未來能在社團評鑑和參加校內外比賽持續保持優異表現。
技合獎

醫學院 李石增老師

 

這次能獲得技術合作優良教師的獎勵,主要是來自於我主持的經濟部學界科專計畫的技轉廠商成果,這份獎勵應歸功於參與這項計畫的機械系與電機系的老師共同努力所致。

學界科專計畫的主要目的是要將學校的研發能量,落實於國內的產業,技術移轉就是這項政策具體落實的重要指標。醫療儀器的開發牽涉醫療工程、基因技術、奈米科技等包羅萬象,臨床醫師作為一個醫療儀器的使用者,時常會感到醫療儀器的功能或方便性的不足,但卻無法於短時間獲得廠商的回饋改進。而作為一個開發者,顯然也面臨缺乏使用者角度的思考。在我執行科專計畫近六年當中,以一個使用者的角度來出發,與學校具電機與機械專長的老師合作,整合使用者與開發者之間的鴻溝,有效的發展出實用的技術出來,技轉廠商的成果,證明這樣模式是可行的。

工學院 劉浩澧老師

 

非常感謝學校今年頒發優良教師技合獎,並推薦敝人得到這個獎項。今年獲得推薦及獲獎,覺得自己非常非常幸運,因為在校研究以及與產業合作成果比我傑出的老師及前輩實在多不勝數。然而,對於在此研究領域這幾年的研究工作獲得肯定,其實內心滿懷的是無數感激。首先要感謝的是學校提供給本校教師一個這麼好的研究環境,才讓有心進行研究的老師們能有所發揮。之外,也要感謝一直以來在背後默默支持我的家人們,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在研究工作中全力往前衝。也希望敝人在未來的研究工作能如創辦人所秉持的信念—「追求卓越」,不斷的向前邁進,期望有朝一日能真正做到「由學術開始,在產業開花結果」,對社會產生實質且具體之貢獻。